笔趣阁
笔趣阁 > 明朝那些事儿(全集) > 第371章 没有选择(1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71章 没有选择(1)

  明朝那些事儿(全集)

杨嗣昌死了,崇祯很悲痛,连他爷爷辈的亲戚(襄王)死了,他都没这么悲痛,非但没追究责任,还追认了一品头衔,抚恤金、养老金,一个都没少。知己死了,没法以死相报,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。


其实和崇祯比起来,杨嗣昌是幸运的,死人虽说告别社会,但毕竟就此解脱,彻底拉倒。


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,因为他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,一个更麻烦的问题。


崇祯十三年(1340),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,皇太极出兵了。


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,但这一次很不寻常。


因为他的目标,是锦州。


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,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,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,打出了恐伊症,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。


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,都要不远万里,跑路、爬山、爬长城,实在太过辛苦,久而久之,搏命精神终于爆发,决定去打锦州。


但实践证明,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,他设计的这条防线,历经近二十年,他本人都死了,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。


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,毫无结果,最后终于怒了,决定全军上阵。


同年四月,他发动所部兵力,包括多尔衮、多铎、阿济格,甚至连尚可喜、孔有德的汉奸部队,都调了出来,同时,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,对锦州发动了总攻。


守锦州的,是祖大寿。


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,当年他放走祖大寿,是比较不明智的。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,还很能干,被围了近三个月,觉得势头危险,才向朝廷求援。


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,相当的强悍,非但没喊救命,还说敌军围城,若援军前来,要小心敌人陷阱,不要轻敌冒进,我还撑得住,七八月没问题。


但崇祯实在够意思,别说七八月,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,他当即开会,商量对策。


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:一、要不要去,二、派谁去。


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,一定要去。


就军事实力而言,清军的战斗力,要强于明军,辽东能撑二十多年,全靠关宁防线,如果丢了,就没戏了。


第二个问题,也没什么疑问,卢象昇死了,杨嗣昌也死了。


只有洪承畴。


问题解决了,办事。


崇祯十三年(1640)五月,洪承畴出兵了。


得知他出兵后,皇太极就蒙了。


打了这么多年,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蒙的,但这次实在例外,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,却没有想到,会来得这么多。


洪承畴的部队,总计人数,大致在十三万左右。属下将领,包括吴三桂、白广恩等,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,还有关宁铁骑一部,总之,最能打的,他基本都调来了。


本来是想玩玩,对方却来玩命,实在太敞亮了。


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,皇太极随即下令,继续围困锦州,不得主动出战,等待敌军进攻。


但是接下来的事情,却让他很晕。


因为洪承畴来后,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,安营、扎寨,每天按时吃饭、睡觉,再吃饭、再睡觉,再不就是朝城里(锦州)喊喊话,兄弟挺住等。


晕过之后,他才想明白,这是战术。


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,他判定,如果真刀真枪拼命,要打败清军,是很困难的,所以最好的方法,就是守在这里,慢慢地耗,把对方耗走了,完事大吉。


这是个老谋深算的计划,也是最好的计划。对这一招,皇太极也没办法,要走吧,人都拉来了,路费都没着落,就这么回去,太丢人。


但要留在这里,对方又不跟你开仗,只能耗着。


耗着就耗着吧,总好过回家困觉。


局势就此陷入僵持,清军在祖大寿外面,洪承畴在清军外面,双方就隔几十里地,就不打。


当然,清军也没完全闲着,硬攻不行,就开始挖地道,据说里三层、外三层,赛过搞网络的,密密麻麻。


但事实告诉我们,祖大寿,那真是非一般的顽强,而且他还打了埋伏,之前跟朝廷说,他可以守八个月,实际满打满算,他守了两年。


就这样,从崇祯十三年(1640)五月到崇祯十四年(1641)五月,双方对峙一年。


六月底,出事了。


洪承畴突然打破平静,出兵,向松山攻击挺进。


这个举动大大出乎清军的意料,清军总指挥多尔衮(皇太极回家)没有提防,十万人突然扑过来,被打了个措手不及,战败。


消息传来,皇太极晕了,一年都没动静,忽然来这么一下,你打鸡血了不成?


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,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,于是他立即上马,率领所有jūn_duì ,前往松山。


但是,有个问题。


当时皇太极,正在流鼻血。


一般说来,流鼻血,不算是个问题,拿张手纸塞着,也还凑合。


但皇太极的这个鼻血,据说相当之诡异,流量大,还没个停,连续流了好几天,都没办法。


但军情紧急,在家养着,估计是没辙了,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,带病工作,骑着马,一边流鼻血,一边就这么去了。


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,却拿了个碗,就放在鼻子下面,一边骑马一边接着,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,据说到地方时,接了几十碗。


反正我是始终没想明白,拿这碗干什么用的。


会战地点,松山,双方亮出底牌。


清军,总兵力(包括孔有德等杂牌)共计十二万,洪承畴,总兵力共计十三万,双方大致相等。


清军主将,包括多尔衮、多铎、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,除个把人外,都很能打。


洪承畴方面,八部总兵主将,除吴三桂外,基本都不能打。


至于战斗力,就不多说了,清军的战斗力,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,按照这个比率,自己去想。


换句话说,要摊开了打,洪承畴必败无疑。


但洪承畴,就是洪承畴。


崇祯十四年(1641)七月二十八日,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,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峰山,夺得先机。


他十分得意,此时他的军中的一个武官对他说了一件事:


占据高地固然有利,但我军粮少,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y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biquy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