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明朝那些事儿(全集) > 第370章 选择(3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70章 选择(3)

  明朝那些事儿(全集)

然后,他拿出了上方宝剑。


明白。这是个批斗会。


总督处理了,接下来是各级军官,但凡没打好的,半路跑的,一个个拉出来单练,要么杀头,要么撤职,至少也是处分。当然,有一个人除外——左良玉。


左良玉很慌张,因为他的罪过很大,败得太惨,按杨大人的标准,估计直接就拉出去了。


但杨嗣昌始终没有修理他,直到所有的人都处理完毕,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,说,有样东西要送给你。


左良玉很激动,因为杨嗣昌答应给他的,是平贼将军印。


在明代,将军这个称呼,并非职务,也不是级别,大致相当于荣誉称号,应该说,是最高荣誉。有明一代,武将能被称为将军的,不会超过五十个人。


对左良玉而言,意义更为重大,因为之前他把总兵印丢了,这种丢公章的事,是比较丢人的,而且麻烦,公文调兵都没办法。现在有了将军印,实在是雪中送火锅,太够意思。


杨嗣昌绝顶聪明,要按照左良玉的战绩,就算砍了,也很正常,但他很明白,现在手下能打仗的,也就这位仁兄,所以必须笼络。先用大棒砸别人,再用胡萝卜喂他,恩威并施,自然服气。


效果确实很好,左良玉当即表示,愿意跟着杨大人,水里水里去,火里火里去,干到底。


对于杨嗣昌的到来,张献忠相当紧张,紧张到杨大人刚来,他就跑了。


因为他知道,熊文灿只会忽悠,但杨嗣昌是玩真格的,事业刚刚起步,玩不起。


张献忠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,对实力有足够的认识,可惜,跑得不足够快。


他虽然很拼命地跑,但没能跑过左良玉,心情激动的左大人热情高涨,一路狂奔,终于在四川截住了张献忠。


战斗结果说明,如果面对面死打,张献忠是打不过的。短短一天之内,张献忠就惨败,败得一塌糊涂,死伤近万人,老婆孩子,连带那位叫做潘独鳌的军师,都给抓了。由于败得太惨,跑得太快,张献忠连随身武器都丢了(大刀),这些东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带走,送给了杨嗣昌。


消息传来,万众欢腾。杨嗣昌极为高兴,当即命令左良玉,立即跟踪追击,彻底消灭张献忠。


左良玉依然积极,马上率军,尾随攻击张献忠。


局势大好。


士为知己者死


十几天后,左大人报告,没能追上,张献忠跑了。


杨嗣昌大怒,都打到这份儿上了,竟然还让人跑了,干什么吃的,怎么回事?


左良玉回复:有病。


按左大人的说法,是因为他进入四川后,水土不服,结果染了病,无力追赶,导致张献忠跑掉。


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说法,事情是这样的,在追击过程中,张献忠派人找到左良玉,说你别追我了,让我跑,结果左良玉被说服了,就让他跑了。


这种说法的可能性,在杨嗣昌看来,基本是零。毕竟左良玉跟张献忠是老对头,而且左大人刚封了将军,正在兴头上,残兵败将拿啥收买左良玉?无论如何不会干这种事。


然而,事实就是这样。


左良玉很得意,张献忠很落魄,左良玉很有钱,张献忠很穷,然而,张献忠确实收买了左良玉,没花一分钱。


他只是托人,对左良玉说了一句话。


这句话的大意是,你之所以受重用,是因为有我,如果没有我,你还能如此得意吗?


所谓养寇自保,自古以来都是至理名言。一旦把敌人打光了,就要收拾自己人,左良玉虽说是文盲,但这个道理也还懂。


然而就凭这句话,要说服左良玉,是绝无可能的,毕竟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,一句话就想蒙混过关,纯胡扯。


左良玉放过张献忠,是因为他自己有事。


因为一直以来,左良玉都有个问题——廉政问题。文官的廉政问题,一般都是贪污受贿,而他的廉政问题,是抢劫。


按史料的说法,左良玉的jūn_duì 纪律比较差,据说比某些流寇还要差,每到一地都放开抢。当兵的捞够了,他自己也没少捞,跟强盗头子没啥区别。


对他的上述举动,言官多次弹劾,朝廷心里有数,杨嗣昌有数,包括他自己也有数。现在是因为世道乱,如果要和平了,追究法律责任,他第一个就得蹲号子。


所以,他放跑了张献忠。


这下杨嗣昌惨了,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,又没了,无奈之下,他只能自己带兵,进入四川,围剿张献忠。


自打追剿张献忠开始,杨嗣昌就没舒坦过。


要知道,张献忠他老人家原本就是打游击的,而且在四川一带混过,地头很熟。四川本来地形又复杂,这里有个山,那里有个洞,经常追到半路,人就没了,杨大人只能满头大汗,坐下来看地图。


就这么追了大半年,毫无结果,据张献忠自己讲,杨嗣昌跟着他跑,离他最近的时候,也有三天的路,得意之余,有一天,他随口吟出一首诗。


这是一首诗,一首打油诗,一首至今尚在的打油诗(估计很多人都听过),打油诗都能流传千古,可见其不凡功力,其文如下:


前有邵巡抚,常来团转舞。


后有廖参军,不战随我行。


好个杨阁部,离我三尺路。


文采是说不上了,意义比较深刻。所谓邵巡抚,是指四川巡抚邵捷春,廖参军,是指监军廖大亨。据张献忠同志观察,这二位一个是经常来转转,一个是经常跟着他走,只有杨嗣昌死追,可是没追上。


这首诗告诉我们,杨嗣昌很孤独。


所有的人,都在应付差事,出工不出力,在黑暗中坚持前行的人,只有他而已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y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biquy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