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重生之似水流年 > 第85章 两只狐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85章 两只狐狸

  重生之似水流年

齐磊是十一月末才回的京城,在香港足足呆了近半个月,也被各路媒体骂了整整半个月。


一回来,就听说董北国让廖凡义出席研讨会的消息。


齐磊都替廖老师冤得慌,“老董就这么打发你的?”


廖凡义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,“对啊,做个说明而已,简单!”


齐磊,“……”


回身默默地掏出手机,给老秦打电话,“谁出的搜主意?把北广也带上了?这不欺负老实人吗?”


老秦直言不讳,“领导!”


“咳咳。”齐磊平复了一下心情,“当我什么都没说!”


老秦登时就笑了,“怎么?你也有怕的?”


齐磊,“还好吧!”


“装!接着装。我可是听说,你在香港被骂的不轻,咱们这边不少媒体都转载报道了。”


老秦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,明显就是看齐磊热闹。


齐磊哪听不出来,心说,这帮人啊,没一个好东西!


不过也没当回事儿,还有心和老秦一起tiáo侃,“那我看也没怎么着啊!反响怎么就不大呢?”


老秦一听,“谁让你找的靠山够大呢?毕竟是中传嘛!”


按理来说,香港那边的消息传回来,内地还要开研讨会,各家电影厂、公司也都是反对的,借香港舆论炒作一波,是谁都能想到的反制方式。


只不过,正如老秦所说,毕竟中传是央视和北广的背景。。


这两家对各大电影厂,还有私人公司,倒是没什么掣肘,但是你别忘了,这两家毕竟都是国字头的。


谁也说不准,背后到底有多大的政府推力。


所以,大伙儿都在观望,没人傻呵呵的当这个出头鸟。


可其实,上面根本就没往这方向想,纯粹是齐磊临时起意。


只不过,事情出来之后,觉得这个想法还不错,只是阻力比较大,所以上面持观望态度。


要是能把香港的资源利用起来,又不带来多少负面影响,那当然是好的。


可如果,各方面的反响甚为激烈,又带来不可控的影响,那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

反正是,先看看研讨会到底能开出个什么结果再做决定。


总之,难题甩给北广和齐磊了。


可怜廖凡义还啥也不知道呢,以为就是找个地方讲传播学,没啥大不了的。


齐磊倒是知道,可惜也仅仅只是同情一下廖老师,提醒都没提醒。


反而,“没事儿!!那帮人估计不会给你好脸sè,到时候硬气点儿,都是装的,咱不怕哈!”


廖凡义皱眉,怎么感觉你小子眼神不太对呢?


可是转念一想,装的我怕他们干啥?又不能把我怎么样?


脖子一梗,“我怕他们?哪个衙门口儿的不知道吗?管得着咱吗?”


那是相当硬气。


说完,自己都愣了。要放在从前,廖教授为人师表,是绝对说不出这么“年轻”的话的。


可是现在,怎么顺嘴就冒出来了?


这是和齐磊呆的时间长了啊,和他一样yòu稚了!


可问题是,yòu稚、冲动这都只是齐磊的伪装啊,他表面yòu稚,心里可脏着呢!


这次之所以帮着老董挖坑,是因为在职场,尤其是像大学这种体制内的单位,帮领导背锅其实不是坏事儿。


给董背锅背锅,别人想背都没那个机会。


“行!!”对于廖凡义的话,齐磊使劲点着头,“廖老师,你就是太仁义。这回我也不说话,全交给你了!”


廖凡义:“……”


总感觉哪不太对,但凡换个人,廖凡义都觉得这是在坑他。


可是,董北国和齐磊,那肯定不能吧?这两人和他的关系……


廖凡义认定,是不可能的。


……


这次研讨会命名为《影视文化发展研讨会》。


之前说了,参会的都是国内影视圈的头面人物。


&nbspnbsp; 比如几位影帝、影后级别的知名演员。


这个年代,对于这些演员来说,参加上面会议不是什么新鲜事儿,因为所属单位本来就是各文工团、话剧团和表演院校。


发个通知,人就到了。


再比如,一些知名的幕后工作者,导演、编剧都有。


然后是各娱乐公司,以及私营电影制作机构的老板了。


这里面最大牌面的当然是华宜那两兄弟。


最后,是各大电影厂。


后世年轻人听的熟悉一点的,像是京城电影制片厂、峨眉厂、魔都译制厂、儿童厂等等。


这些电影厂都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产物,有的甚至解放前就有了,属于体制内单位。


早年间,承担影视宣传任务,拍的片子也都以正片为主。


改革开放之后,和老旧国企差不多,基本都玩不转了。


除了,京城、长春、魔都等少数几个电影厂还能倚靠政府生存外,其它的电影制片厂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。


就比方说什么广西电影制片厂、峨眉电影制片厂、潇湘厂等等,完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大cháo,只能说还剩一口气。


但是,你别觉得这些厂牌完全是体制内的产物,没有可取之处。


喜爱老电影的大概能有一些了解,几乎每家都有一两部值得称道的好片子。


制作水平,其实都不差。


问题还是出在身处体制内,天然的对市场经济接受度不高。


电影、电视在国内,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初,还是政治宣传任务的倾向更多,冷不丁改商业模式,它就不是一套东西,肯定适应不了。


再加上,从九十年代初开始,电影行业开始寻求出路,就学错人了。


当时,绝大多数四代、五代导演更倾向于欧洲学派,也就是文艺电影。


在九十年代生活过的人都有印象,那时候,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国内的影响力远超奥斯卡。


国内的导演也都跟魔怔了一样,拍了不少不能上映的艺术片。


直到2000年,可以这么说,国内可以称得上是商业片导演的就一个冯大炮,老谋子都是玩艺术片玩魔怔的。


可想而知,偏艺术的电影路线对上娱乐化的港片、好莱坞电影,那死的得多惨吧!


说句公道话,后世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影不行,这种不行,其实仅仅只是二十一世纪之初到14、15年,这十年的商业片不行。


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,其实水准是相当高。


即便是在这十年之间,我们的文艺片水平也没退步。


问题还是出在商业片上,资本掌控下的电影市场进入野蛮生长的状态导致的。


至于当下,看看上面参加研讨会的这些人就知道了。


国内影视圈儿,从厂牌到负责人,从演员到导演编剧,就靠那么点大的市场苟延残喘呢,一个个穷的嗷嗷叫,然后你要把港圈引进来?


就明着说让我们死呗?


可想而知,反对的声音得有多大。


研讨会还没开呢,就已经是暗流涌动了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y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biquy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