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北颂 > 第0941章 赵祯的郁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0941章 赵祯的郁闷

  北颂

蔡齐此话一出,资事堂内三人都是一愣。


寇季张了张嘴,有心阻拦,但是话到了嘴边又被他咽了回去。


寇季阻拦蔡齐去交趾,主要是为了防止蔡齐知道自己在交趾的秘密。


但细思了一下,寇季觉得自己担忧有点多余。


交趾的巡马卫已经尽数退出了交趾,他们耗费了十数年培育出的兵马,也随着他们一起退出了交趾,不留一点痕迹。


如今留在交趾的就只有交趾人和迁移过去的宋人,还有执掌者交趾权柄的曹氏一家。


曹利用不是什么蠢人。


他绝对不会在尝到了称王称霸的甜头以后,舍弃一切揭发寇季,顺便将自己也拖入泥潭。


所以蔡齐去了交趾以后,也见不到曹利用,甚至见不到任何相熟的人。


蔡齐能看到的,只有曹利用推出来的傀儡。


所以寇季担心蔡齐会看破自己的秘密,绝对是多余的。


刨去了私心,再看蔡齐奏请前往交趾的事情,就显得有些伟光正大。


像是蔡齐这种大公无私的臣子,在大宋并不多。


以前数十年也出不了一个,现在,隔三岔五的就冒出来一个。


王曾看着蔡齐的目光十分复杂。


当一个崇高的人出现在人前的时候,其他人总是容易自惭形愧。


虽说前去边陲坐镇的重臣不止蔡齐一个,可真正大公无私的蔡齐。


吕夷简坐镇青塘,是迫于无奈。


李迪坐镇河西,是被满朝文武赶出了汴京城。


王随坐镇兴庆,是赶鸭子上架。


张知白坐镇临橫,是被后浪bī的没办法。


只有蔡齐,是心甘情愿的主动要求去边陲的。


没人bī迫他,也没人赶鸭子上架。


虽然蔡齐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‘请赴交趾’,并没有说要去坐镇交趾,但是资事堂内的三人都听懂了他的深意。


赵祯有些不敢相信的站起身,盯着蔡齐,“爱卿这是何意?”


蔡齐一脸坦然的笑道:“吕夷简镇青塘,李迪镇河西,王随镇兴庆,张知白镇临橫,没理由我蔡齐镇不了交趾。


我大宋东南西北四方,有三方坐镇着宰辅之才,唯有南方空缺。


交趾乃是我大宋好不容易得来的粮仓,交给其他人经营,臣怕耽误了大事,所以臣自作主张,奏请官家准许臣坐镇交趾。”


赵祯沉声道:“吕夷简、李迪、王随、张知白四人镇守三方,乃是迫不得已。朕又不是昏君,岂会将良臣赶出汴京城。”


蔡齐笑容灿烂的道:“能得官家称赞一声良臣,臣感激不尽。但我大宋如今人才济济,朝堂上不缺臣这么个良臣。


但是我大宋却缺一处大粮仓。


臣初入仕途的时候,见到百姓疾苦,恨不得掏出心肺,任由百姓啃食。


可做官久了,才明白,臣纵然是将浑身的骨头渣子敲碎了喂给百姓,也难以让他们果腹。


如今我大宋好不容易谋到了一处大粮仓,眼看着天下百姓将要脱离饿死的困扰。


臣激动的是夜不能寐。


在我大宋拿回交趾的过程中,臣没有出多少力。


臣现在唯一能做的,就是帮官家守住交趾,守住我大宋百姓的粮仓。”


说到此处,蔡齐对赵祯深深一礼,郑重的道:“还请官家成全……”


赵祯抬着手,张着嘴,却说不出一句话。


目光有些焦急的落在了王曾身上。


王曾迟疑再三,最终对赵祯深深一礼。


赵祯赶忙看向了寇季。


寇季心中叹了一口气,一边拱手施礼,一边道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蔡相心意已决,官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成全。


有蔡相守着交趾,臣相信,朝堂上的贪官wū吏,朝堂外的jiān商大贾,绝对不敢轻易向交趾的粮食伸手。


蔡相舍弃朝中的高官厚爵,亲自去帮官家看守粮仓,乃是官家的福气,天下人的福气。


此福绵延,足以护佑我大宋数万万黎民衣食无忧。”


数万万以前在大宋是一个虚词,表示很多的意思。


自从一字交子铺的存钱突破了一万万贯以后,数万万就成了个实词。


不过此刻寇季口中,却是一个虚词。


但却代表着美好的祝福。


唯有天下太平,百姓们才会呈现出一个井喷式的增长。


唐初的时候,大唐仅有两百万户,一千万左右的人口。


在经过了数次盛世的催发,人口一路bào涨到了近六千万。


五代十国战乱延续了数十年,足足让四千多万人蒸发。


大宋经过了几十年的孕育,才让人口重新回升了上来。


但想要攀升到万万数,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走。


赵祯见三个宰辅意思一致,最终只能叹了一口气道:“朕允了……”


赵祯在朝里朝外,已经表现的足够霸道了。


但是在面对这些忠臣贤良的时候,依旧有深深的无力感。


别说是赵祯了,就算是被誉为天可汗的李世民,在面对如此不畏生死,一心为公的臣子的时候,也会生出无力感。


王霸之道在他们身上根本不起作用。


你敢杀,他们就敢死。


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死不死,只在乎死了以后,皇帝会不会将他们的话听进去。


“多谢官家厚爱……”


蔡齐再次深深一礼。


赵祯无力的挥了一下衣袖,“散了吧……蔡爱卿回府以后好好歇息,朕的赏赐随后会送到府上……王爱卿去一趟户部和工部,让他们加紧筹备交趾要的东西……四哥留下……”


王曾和蔡齐施了一礼,退出了资事堂。


唯独剩下了寇季留在了堂中。


赵祯背负双手,站在座椅前,幽幽的问道:“四哥,朕是不是个昏君?”


寇季疑问道:“官家何出此言?”


赵祯感叹道:“偌大的朝堂,连个忠臣贤良都留不下,朕难道不是昏君?”


寇季正sè道:“朝堂上留不下忠臣贤良,有两个原因。”


赵祯做出了聆听状。


寇季继续道:“其一是朝堂上尽是jiān佞,根本容不下贤良。其二是国朝兴盛,贤良们愿意奔波在国朝的任何一个角落,为朝廷出力,不愿意留在朝堂上。


前者是昏君治下的朝堂,后者是明君治下的国朝。


蔡相愿意为朝廷出力,不惜以身许国。


可见官家乃是明君。”


赵祯疑问道:“朕是明君?”


寇季笑着道:“官家不妨派人去民间打听打听,看看民间百姓是不是都在称赞官家。”


赵祯迟疑了一下,摇头苦笑道:“朕不做那没脸没皮的事。”


寇季哈哈笑道:“如今民间百姓人人称赞官家是圣明天子,但凡是有人敢说官家一句坏话,立马就会被其他百姓唾骂。


可见官家的圣明已经深入人心。


特别是官家此前在汴京城城头上向百姓们许诺,随后又为了百姓们诛了大理,已经被传为一段佳话,在民间广为传播。


以往,我大宋百姓见到西边、北边、东边过来的人,说话总是底气不足。


如今看到了那些地方来的人,那个不是把腰杆子挺的直直的。”


赵祯跟着笑了,“朕也听说过此事。年前的时候黑汗国派人来觐见,在州桥上跟百姓起了冲突。


三个使节,差点没被百姓打死。


若不是州桥边上的巡所的捕卒即使出现,他们恐怕会被百姓撕的粉碎。


此事闹到了开封府以后,开封府判官略微向着那三个使节说了几句话,差点没被百姓们用唾沫星子给淹死。


一个个直骂开封府判官收了黑钱,居然向着外人说话。


开封府权知府找朕诉说此事的时候,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。”


说到此处,赵祯一脸感慨的道:“这在以前,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。以前外使到了我大宋,只有欺负我大宋百姓的份儿。


我大宋百姓是敢怒不敢言。


萧燕燕那个老女人没死之前,派人出使我大宋,在汴京城里,那叫一个跋扈。


害人的事情一件没少做,偏偏父皇还护着他们。


现在,这江山朕作主,谁敢欺负朕的百姓,朕不仅不会护着他,还会让人弄死他们全家。”


寇季毫不犹豫的道:“官家威武……”


赵祯有点放飞自我,他在听到了寇季此话以后,不知可否的摇头一笑,“这种话,朕不喜欢听,朕的皇祖父听了一辈子,也没见威武到哪儿去。”


寇季笑着道:“臣只是想告诉官家,官家治下的大宋,如今正在大踏步的向盛世迈进。官家确确实实是个明君。”


赵祯感慨道:“明君也好,昏君也罢,朕眼看着贤良离朕而去,心里总是不痛快。”


说到此后,他向寇季坦言道:“从朕登基到如今,所用的重臣,不是朕的父皇留下来的,就是朕大娘娘留下来的。


朕自己擢升起来的重臣,只有你和蔡齐。


所以蔡齐离开,朕舍不得。


虽然他有些古板,但是他做事真对朕的脾气。”


寇季感叹道:“人各有志,蔡相看到了我大宋以后离不开交趾,所以他情愿舍弃了相位,也要去交趾。


官家应该为有如此良臣庆幸才对。


再说了,臣子不是只有在汴京城才能做事,出了汴京城,一样能做事。


李迪耗费了十数年,将一个贫瘠的河西,治理成了一个西域明珠,就是明证。”


赵祯迟疑了一下,点着头到:“前些日子你在忙交趾的事宜,并没有关注李迪的奏疏。李迪在收到了朝廷分派给他的官员以后,又想朝廷要地。


说是河西人口已经突破到了一百多万了。


最初那些西域女子诞下的孩子,已经开始做事了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y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biquy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