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我要做皇帝 > 第一千两百零七节 撕逼!(3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千两百零七节 撕逼!(3)

  我要做皇帝

在杨晖之后登台的朱文,相较于杨晖,无疑就显得浮夸了许多了。


他戴着一造型奇特的儒冠。


你说它是儒冠吧?但看样子又有些不像。


因为此时的儒冠,还保留着战国时期的儒家士子所戴的冠帽的样式。


跟后世的儒冠,特别是宋明的儒冠,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。


虽然依旧是前高后低的造型,但它的中间是中空的。


所以,当年,刘邦才能摘下儒生的帽子,在里面撒尿。


而,这位朱文所戴的儒冠,却是前端向往倾斜,明显的模仿刘邦所爱的刘氏冠的造型。


看上去不伦不类。


但你要说它不像儒冠嘛,他那帽子,却依旧保留着许多儒冠的基本结构和形状。


譬如说,前高后低,譬如说帽子中间是中空的。


别说是群臣了,就是刘彻看了都直摇头。


这里可是石渠上,你们荀子学派这么玩,传出去,国家的脸往哪里搁?


但在刘彻身侧侍奉的汲黯却是适时的为朱文解释道“陛下,荀子学派皆戴此新儒之冠,据说其意本是要与其余儒家诸派区分开来,以示己身,非高阳之酒、徒也!”


刘彻闻言,这才释然。


高阳酒、徒这个梗确实是如今儒家发展路上遇到的最大障碍了。


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位儒生与其他学派的人辩论。


无论这位儒生口才如何出众,知识如何渊博,道德如何高尚。


而他的对手如何不堪。


只要掌握这个梗,就绝对可以让那个儒生哑口无言。


譬如这个儒生说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……”


“汝高阳酒、徒乎?”


这个儒生又说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……”


“汝高阳酒、徒乎?”


“子曰……”


“汝高阳酒、徒乎?”


基本上,只要你舍得节操,那么儒生就永远无法战胜这个梗。


原因很简单,这是大汉帝国太祖高皇帝的金口玉言。


儒家敢否定吗?


发展到今天,随着诸子百家,特别是墨家的复苏,杂家的重新崛起以及法家的强盛。


这高阳酒、徒四个字,就成为了儒家所有派系的阿克琉斯之踵。


在上层,大家都是君子,会讲脸面和节操,可能这个问题还不大。


但在广大基层,特别是那些儒家力量不占优的地区。


儒生在这个梗面前,狼狈不已,溃败千里。


现在,荀子学派选择改进儒冠,这可能既是他们自己的风格,也是他们实在受不了被人拿着高阳酒、徒四个字轻松吊打的原因。


刘彻也是想着,有些好笑。


谁能想到,在后世威风八面,独霸学界,垄断思想,无所不能的儒生,在今天,是如此狼狈不堪的境地?


甚至,毫不客气的说,若非历史上,武帝用皇权亲自下场又当运动员,又当裁判员,加上法家的投靠,补全了儒生的最后一块短板。


不然,儒家永远没有机会在汉室成为那个影响国政,左右社稷,决定意识形态的霸主。


更不提在宋明成为那个唯一的至尊了。


但历史,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可笑。


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,却偏偏是事实!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朱文站在台上,望着全场。


跟杨晖不同。


朱文是正儿八经的统治阶级,而且是封君。


他的父亲朱建虽然自杀,但他的地位,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。


他的哥哥朱胜,甚至曾经在太宗朝时,官至中大夫,后来出使匈奴,因为老上单于在中行说的唆使下,故意找茬,侮辱和羞辱他。


朱胜受不得侮辱,大骂老上单于,被其借机杀死,血染单于庭!


而在历史上,朱文的儿子朱世,甚至跟太史公司马迁是好基友,是光着屁股长大的发小。


后来太史公著写史记,许多资料和秘闻,都是朱世提供的。


这一事实,被太史公记载在史记之中。


如今,历史自然早已经面目全非。


小朱世,再也没有办法与太史公成为发小了。


因为他的父亲,远走燕赵,加入了荀子学派。


而且,行事作风,越来越接近荀子。


荀子是什么人?


当然是天才!


朱文也是天才!


而天才,总是跟寻常人的思路不一样。


就好比当年无数人都觉得,孟子说的好,孟子说的妙,孟子简直是大贤!


但,荀子却偏偏嗤之以鼻。


以为孟子和他的老师子思,只是在高谈阔论,对国家对民族对学术,毫无贡献!


孟子的追求,是要天下人人尽尧舜。


但荀子反其道而行之。


荀子要让天下人人尽大禹!


尧舜禹,都是三王!


但是,尧舜留下的都是德政和鸡汤故事。


而大禹,留下了九鼎,镇压世界。


留下了治水的功绩,垂则万世!


这就是孟子和荀子的区别。


当然,区别还不止于此。


这两个派系,就像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成语典故,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一样,针锋相对。


荀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弟子门徒,最终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。


没有人继承和宣扬他的学问,他的思想。


从教育角度来说,荀子比孟子成功一万倍!


荀子的弟子之中,出现了法家最后的集大成者——韩非子。


也有秦王朝的毁灭者——李斯。


更有汉家的一代计相,用数学原理来进行施政的张苍。


哪怕是徒子徒孙里,也出现了诸如申公、韩婴这样的儒家巨擘。


但是……


从学派的延续上来看,荀子是失败的。


他没有任何一个崇拜他到了无可自拔的弟子。


荀子死后,他的门徒弟子,各自走上属于他们的道路,也开创了他们的世界。


以至于,没有一个足够聪明、强大和有手腕的人继承他的衣钵。


这不得不说是可悲的。


好在,如今,在荀子逝世将近百年后的今天,一批跟荀子一样,对现有的儒家派系感到厌弃和不满的异类们,联手再次举起了荀子的大旗。


将这个学派重新复活。


荀子的主张和他的思想以及理论,重新进入世人眼前。


朱文,就是这样一个人。


他从小就目睹了儒家内部的混乱和诸巨头们的嘴脸,看清了道德君子们的真实面目。


这让朱文一度非常抑郁。


直到,茂陵图书馆的建立。


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荀子的著作。


荀子三十二篇,让他大开眼界,并且深深着迷。


随即,他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志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y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biquy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