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大唐不良人 > 第一百一十四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一十四章

  大唐不良人

笔趣阁 biquyy ,最快更新大唐不良人 !


终于来电了,恢复网络了!


大唐是大国,是公元六七世纪的世界最强帝国。


大国的标志是什么?


不仅幅员辽阔,经济强盛,文化强势,武力横压当世。


更兼宗主国身份。


身边有一群跟着混饭吃的小弟。


就如武林盟主一般。


正如后世某鹰酱,振臂一呼,自有藩属小弟,替他冲锋陷阵在前。


只要盟主一声令,全天下任何一个角落,都有小弟自愿为其鞍前马后,甘做打手鹰犬。


在这个时代的大唐,就有这样的号召力。


天可汗不是随便说说的。


苏大为叉手昂然道:“以大唐一隅对抗整个辽东,可谓以己之短,攻敌之所长。但我大唐的实力,又岂是纸面上的武力?


但请天子修书一封,号召辽东各部外藩出动仆从军。


以仆从对付叛军大部,而我唐军集中精锐,攻敌要害,若叛军首脑除去,则敌自溃。


可不战而胜。”


大殿上的香气越发浓郁。


烟雾缭绕中,各大臣小声交换意见,窃窃私语。


将军们也小声交谈着。


武媚娘思忖片刻道:“前次薛礼之败,正因为仆从军葛逻禄反叛,今次再在辽东征召外藩作战,是否有翻覆之险?”


“不然。”


苏大为道:“西域情况不同,前次李敬玄大败,丧师辱国,以致动摇各胡族对大唐的敬畏,而且葛逻禄人在胡人中,也是首鼠两端,极无信义之辈。


大食人买通他们是可能的。


但在辽东,我大唐经营多年,恩威甚隆。


辽东渤海、靺鞨、契丹各部族,对大唐十分敬畏。


朝中不少军将,皆从这些部族选出。”


略停一停,苏大为继续道:“依臣之见,可速派将军高侃为总管,麾下率李辩等靺鞨大将协作,同征辽东。


高侃前次与臣一同征高句丽,军功卓著,擅于用兵,而且出生渤海高氏。


有他在,征召渤海兵源不在话下。


李辩出身靺鞨大族,在靺鞨族中素有威望。


还有萧延庆出身辽东契丹,可以为将。


这几人,从各自族中征发仆从,事半功倍。”


这番话说出来,殿上各将军都不由暗自点头,暗叹苏大为眼光老辣。


用这些异族归化多时的将领,统率本族仆从,自然会得心应手。


不会出什么乱子。


李弘和武媚娘似还在思索。


苏大为长叹一声:“可惜了李谨行……他本是靺鞨酋长,若他在,征召靺鞨作战,更为方便。”


历史上,李谨行武力绝人。


累迁营州都督,曾破吐蕃军于青海。


后封燕国公。


死后追赠幽州都督,陪葬乾陵。


为大唐名将。


原本按轨迹,李谨行将有更大作为。


但谁也不曾想,居然在李敬玄大败一役中,没于乱军之中。


只能说,李敬玄那次大败,大唐实在输得太惨了。


光是有名有姓的高级将领,便有数十人之多。


中级将领,更是阵亡数百人。


那些高级将领中,不乏日后大放光芒的能将,名将。


苏大为略一思索:“我记得李谨行有子吧?”


一旁的程务挺点头道:“有二子,长子李思敬,次子秀,都已成年。”


“若是可以,对辽东作战,可征召二人参与,一方面借李谨行的威望,第二也是给他们一个出身。”


“甚善。”


武媚娘终于点头。


苏大为这话有两层意思,一是借李谨行在靺鞨族中的威望,让李思敬和李秀从军出征,可以继承这部份号召力。


甚至在唐军支持下,直接成为新的靺鞨部酋长。


第二就是大唐素重军功。


虽然如今下层想要升迁封赏不如从前容易。


但像李思敬这种出身,稍微在军中历练,镀层金,以后继任李谨行军中遗产,封爵,也是顺理成章之事。


李弘也道:“此计甚妙。”


他舔了舔唇接着道:“方才苏郡公说攻其首脑,然辽东叛乱已经持续数年,首脑为何人?”


苏大为看向程务挺:“程将军把刚才没说完的都说了吧。”


“是。”


程务挺走到沙盘旁,指了一下倭岛,又指了一下新罗。


“如今攻占我安东都护地界的,虽为百济和高句丽复国叛军,但实则是新罗人和倭人在背后支持,这二国中,新罗人战力颇强,有一支精锐能征善战,非常难对付。”


苏大为默然不语。


他知道,那是当年的朝鲜花郎,新罗国仙留下的jūn_duì 。


但当年碍于盟友和藩属国的身份,金家人又认怂得够快。


所以新罗并没有伤元气。


与被打残打死的高句丽、百济完全不同。


至于倭国,虽然经历了战乱,但倭国地盘够大,人口也比新罗多,之前的破落贵族也没清理干净,应该还能搜罗一些可战之兵。


而且倭国还有那个神出鬼没的神道教。


程务挺看了一眼苏大为道:“按郡公方才所说,安东都护兵力不足,无法守住所有防线,但若以高侃为总管,征召渤海、靺鞨、契丹等各族仆从军,那兵力不足的问题便解决了。”


除了解决兵力,还有一个好处便是。


仆从军向来自带干粮。


唐军不用准备这些人的粮草。


非常的省钱。


而且做为客军,这些仆从作战非常凶狠。


不凶狠不行。


都自带干粮了,如果不能打胜仗,抢掠一番。


这些仆从是会破产的。


谁家也没余粮。


“正面靠仆从可以稳固防线,叛军没有人数优势,就无法再推进战线。”


程务挺手中竹枝沿着渤海划了一下:“这时,我军以高侃率领精锐,可直捣新罗人国都,将其攻占,这样,新罗人的威胁便可解除。”


殿上的议论声更大了。


武媚娘凤眸顺着程务挺的竹枝看向标示为新罗的地界。


幽幽道:“昔年苏定方为灭百济,出动大军十万,大小战船七百余艘,粮草不计其数,后方民夫力工,至少三十余万人,此次要灭新罗,需多少人?”


虽然没有直接质疑,但这话,其实就是在说,朝廷对新罗依然需要大费周张。


灭国之战,没那么容易。


“太后。”


苏大为行礼道:“对付新罗,倒不用像当年百济一样,新罗只所以强,只因为当年他们的精锐兵马,并没有遭到重创。


唐军以大船渡海,直插新罗首都。


然后便可以围点打援,将他们的精锐打掉。


打去精锐后,新罗便不足为虑。


万里海疆,处处都是我军战场。


我们想打则打,想走则走。”


这话说得,令年轻的李弘不由热血沸腾。


忍不住鼓掌道:“苏郡公所言甚善。”


“稍待。”


武媚娘玉掌轻抬:“若要用此策,那远征新罗的将领一定要熟悉水战,而且能力出众,谁可为之?”


苏大为不假思索道:“昔年臣在对百济作战时,曾与将军刘仁愿一起携手,深知此人之能,愿举荐刘仁愿为将。”


说完又看向身旁的程务挺:“程务挺可为副。”


一听此言,程务挺大喜,忙叉手行礼以示感激。


相比西面崛起的大食帝国。


东面那些叛军,只能算小杂鱼。


武媚娘前后思量,微微颔首:“善。”


然后目视苏大为:“那依你之见,需要出动多少兵马?”


“若是我领兵,万人足矣,考虑周全的话,应当发精兵两万。”


“兵从何处出?”


大唐天下府兵,大半都在关中。


关中遭灾那情况,如今基本是抽调不出什么人手了。


苏大为对此早有预料,成竹在胸道:“当年太宗为了防备高句丽,以及对辽东用兵,在此方向设了数十折冲府。


此次对辽东出兵,从这些折冲府征召,足够应付。”


“粮草?”


“我在兵部有过计算,比起关中,江都荆扬收成还算安定,略有富余。派战船沿江出海,沿路便可征召粮草,只须朝廷一纸调令。


人力、辎重,兵甲,沿路都可备齐。”


听苏大为这么一说,武媚娘的眉眼一时柔和下来。


方才脸上笼的寒霜稍敛。


对上位者来说。


办事是第一位的。


苏大为不但能办事,还懂得怎么节省。


若按他这么说,关中可不动一兵一卒,只用一纸调令,遣一些军将,便能将此次辽东叛军解决。


哪怕最挑剔的老板,也挑不出毛病。


“且慢。”


就在此时,一直没出声的狄仁杰忽然出列道:“敢问苏尚书,方才所说辽东叛乱,除了新罗,还有倭国在后方支持。


新罗这里派刘仁愿出兵。


那倭国如何?”


被狄仁杰一提醒,李弘和武媚娘也反应过来。


众人目光再一次集中在苏大为身上。


“爱卿有何策?”


“倭国距离新罗颇近,的确不可不防,但现在要多抽调人手,也不太容易。”


苏大为略一沉吟道:“我记得我昔年麾下娄师德是荆扬人,这两年他应该是回荆扬了吧?”


武媚娘皱眉,在脑海中回忆娄师德此人。


李弘在一旁道:“他现为扬州司马。”


“那就好办了。”


苏大为抚掌笑道:“昔年臣征倭岛,靠的就是娄师德和王孝杰等将,此次再征召此二人入伍,命他们率领小队精锐,以轻舟暗渡倭岛。”


“呃,派小队人登倭岛,然后呢?”


“再派都察寺暗探协助,当年打下倭岛之后,也收了不少人手,应该会有一些人剩下。”


苏大为道:“娄师德等人熟知倭岛情状,先以都察寺暗探联络倭岛旧部,命他们伺机起事,若有机会,娄师德等人,再出面扩大战果。”


“这能成吗?”


李弘脸露狐疑。


苏大为说派小队人,小队人是多少人?


几十人撑破天了。


靠这几十人能打下倭岛?


苏大为不慌不忙道:“此计主要是分散倭贼的注意,在他们国中制造乱象。若成,娄师德可向刘仁愿借些人手,扩大战果。


若不成,他们可退往新罗休整,不会有太大损失。”


这么一说,所有人听懂了。


苏大为此计,是利用以前在倭岛上留下的暗桩,对倭国内进行破坏。


以分形势。


若国中生乱,短时间内,倭王高市想必没时间去管新罗的事。


成了固然好。


若不成,大唐也没什么损失。


只要拖上一段时间,待刘仁愿和程务挺将新罗人的精锐兵卒打掉,目地便达到了。


单独一个倭国,也掀不起什么风浪。


“对了,臣再保举二人,俱为百济名将,一是黑齿常之,二是沙吒忠义,命他二人前往百济招揽本族旧部,从侧翼分新罗之势,相机而动。”


沙吒忠义本为百济大将。


在百济被大唐苏定方攻灭后。


于苏大为镇守百济期间,发动复国叛乱。


最后被苏大为所破。


势穷后,被黑齿常之说动,投了苏大为。


并改名为沙咤忠义。


以示永不背叛之心。


而黑齿常之更是赫赫有名。


为大唐历史上,鼎鼎大名的百济归化名将。


本人也是百济大族族长。


有这两人出马,自然能拉起一帮人马。


而且这两人对大唐的忠心,毋庸置疑。


经得起历史考验。


武媚娘对苏大为这番布置十分满意。


“以高侃为总管,征召辽东各族为仆从。以黑齿常之和沙吒忠义入百济,从侧翼牵制新罗。以刘仁愿和程务挺从海路直击新罗首府。


再以娄师德、王孝杰等人,扰乱倭国,使其无法助新罗。


整个战略,出兵不过两万,而且以荆扬提供。


善!大善!”


武媚娘回头看向李弘:“圣上,你以为如何?”


李弘早已喜不自禁,忙道:“儿臣之见,就依苏郡公之策行事。”


武媚娘微微颔首:“不错。”


她转向苏大为:“辽东的事定下了,西域却又如何?”


凡事必有轻重。


相比辽东的癣疾之患。


西域方是大唐的心腹大患。


曾经强大的波斯国,在大食的攻势下,已经土崩瓦解。


连波斯总督都内附大唐。


而大唐在西域已经接连两败。


关中又逢天灾,赈灾尚未结束。


远未恢复元气。


就算是想抽调兵力,也无力可施。

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。


这不光令满殿文武重臣头痛,令李弘头痛。


就连武媚娘,也为此大伤脑筋。


总不能新帝刚继位,便被大食人打到西域打破四镇和安西都护府吧?


到那时,新政权的合法性,还有朝廷,必受质疑。


天下必生动荡。


武媚娘虽然渴望权力。


却也不希望,大唐衰败在自己手中。


“苏郡公,可有计策安定西域?”


面对武媚娘的询问。


李弘充满期待的眼睛。


左右宰相,以及四周六部官员,各军将投来的目光。


身边程处嗣、苏庆节、程务挺投来信赖的眼神。


苏大为并没有急着回答。


而是走回到西域这一片的沙盘前,缓缓踱步,似在沉吟。


西域的情况不好办。


若关中这几年没有受灾,倒是能抽调力量,征召人手往西域。


但眼下,关中疲弊啊。


就好像后世那个日夜一样。


天灾骤临。


古之豫州一日夜间,下的雨量等同于过去大半年的雨量。


一个小时内,便降下不亚于一百五十个西湖的水量。


这是天灾,非人力所能改变。


而迈过千年时光。


在这个时间节点上,在关中,也同样发生这样的暴雨。


而且是持续半年之久。


粮食绝收。


洪水肆掠。


外洪加内涝。


好不容易等洪水退了,又变成干旱。


人力有时在大自然的力量下,如此缈小。


气候千年一轮回。


从小冰河到极热,一直反复更迭。


难怪古人说天地如炉,造化为工,阴阳为炭,万物如铜。


人在天地之间,在大自然反复肆掠下,岂非就是炉中丹药,被反复淬炼吗。


摇摇头,他将心神,从这些联想中抽离出来。


人在局中,也要学会暂时把情绪抽离出来,在局外看这些问题。


如此才能最理性。


眼下急需解决的虽然是西域方面的军情。


实际上问题的本质在于大唐内部出了问题。


这问题既有天灾,更有治理问题。


在李治朝早期和中期,大唐的治理是高效的。


但是在李治朝末期,一些乱象频发,朝廷的秩序已经隐隐有失控的迹象。


否则光凭一个天灾,难不住光耀万年的大唐。


苏大为继续想下去。


自己固然是来解决这些问题,但根本缘由,即不是做为大唐臣子,而是做为一个大能。


一个想要突破一品,迈向更高层次大能来解决这些问题。


为的是了断因果。


待天劫降临时,可以了无牵挂,殊死一搏。


在巴颜喀拉山的那段时间,在神秘地宫内。


他与腾迅交流了许多,也见识到许多。


知道一但迈入一品境界,天劫降临只是迟早之事。


他之前击杀八仙,屠天下沙门大能时,已经过度使用了力量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y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biquy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